2024年10月,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浙江新农科教育教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学校的现代农学院、园艺科学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等涉农学院此后将整体进驻,全面协同推进新农科及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高教强省战略落地以来,每年都有大量高精尖人才和莘莘学子加盟“浙”里高校。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大背景下,现有的硬件条件难以满足需求。一场事关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基建战斗由此打响。一年多来,浙江组织实施高校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学生宿舍提升、校园空间增容三大行动,为高水平大学和高教强省建设打好基础。截至2024年12月31日,208个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部完工,共惠及46所高校,新增床位1.9万个,更换电梯233台,更新电力设备71套,改造消防设备59套。
相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对此,2023年浙江启动实施“双一流196工程”。
工程启动以来,我省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擦亮“真理的味道”大思政品牌;突出顶层设计引领,指导12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编制“一校一策”方案;以“双一流196工程”为引擎,引导高校在各自赛道争创一流;出台“高教新十条”,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建立校院企顶尖人才“互聘共享”机制,实施“人才家园”建设工程;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新增本科专业70个,其中理工农医类专业占67.4%;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刀刃向内,推出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的一套“组合拳”,进一步释放高校办学活力。
仅一年多,高教领域捷报频传:浙江工业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温州医科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均实现历史性突破。高校主要国家级人才由2020年年底的943人次到目前突破2170人次,实现翻一番。浙江高教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想让之江大地上每个学段的学生都沐浴在优质资源的阳光下,需要的是不断地补短板、抬底部:省级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向薄弱地区优先保障,2024年向山区海岛县转移支付省级以上教育领域转移支付资金34.7亿元。2023年省财政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7.55亿元,其中1.41亿元专项用于省内跨县净流入学生补助,11.5亿元专项用于随迁子女就读补助。
此外,我省还率先在义务教育领域探索“钱随人走”教育经费保障转移支付改革,以学籍系统为支撑,打破以静态地理概念来缩小区域差距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传统做法,通过“人动财动”的做法,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源源不断流入薄弱地区的,还有优质的师资。针对山区海岛县教师队伍“引人难、育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浙江以“定向培养、定向培训、定向评聘”破题,打造了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结构优”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多年来,一批批由省内高水平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全科小学教师、中学紧缺学科教师奔向教学岗位,有70%的定向生是到山区海岛县的乡村学校任教;一位位名师名校长带着“菜单式”“订单式”等定向培训项目下沉乡村教学一线,浙派名师名校长等重点项目中也为山区海岛县单列参训名额;一群群偏远地区的骨干教师,通过参评“定向服务岗位”和“特设岗位”,发现扎根乡村、深耕基层也能有大作为、大收获,而创新的“带帽下达、人走帽留”的“定向”服务机制,督促他们沉住气、静下心,把根扎得更深。下沉的名师名校长、深耕的骨干青苗,汇聚成一股清泉,共同浇灌乡村教育之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普及普惠到优质均衡,从夯实基础到扩优提质,浙江教育于变局中屡开新局,勇做高质量发展的弄潮儿。
http://www.zjjyb.cn/html/2025-01/07/content_60846.htm 《浙江教育报》:2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