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9日,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全国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创新联盟、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昆虫学会、浙江省昆虫学会、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承办。我校由现代农学院党委书记梁卫玲带队,植保学科潘程远教授担任大赛评审专家,植保学科教师张宇和薛文华组织植保专业十余名本科生参赛。

大赛以“智护丰稔,慧育生机”为主题,来自全国近50余所涉农高校的6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浙大,为梦想同台竞技、共展风采。经过激烈角逐,我院植保学科代表队脱颖而出,获大赛团体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同时获“昆虫解剖和昆虫结构绘图”、“昆虫微景观展示”“植物病虫害识别”模块、“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和病原物结构绘图”、“植物保护专业知识视频制作与展示”模块等五项一等奖、“本科生学术交流报告”模块、“创新创业优秀项目展示”、“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动画制作与展示”模块等四项二等奖,共计九项单项奖。


其中“昆虫微景观展示”模块,主题为《万物生》,作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为核心,融生态、植保与文化于方寸之间。以《千里江山图》青绿着色,太极阴阳喻示万物共生,蝴蝶生活史象征传统植保到智慧植保的蜕变,丝绸之路寓意技术的跨域成长。聚焦细节,异色瓢虫等标本体现“以虫治虫”生物防控;黑丽翅蜻、玉带蜻指示水体健康,是生态底色的鲜活证明。关注亮点,团队以吹制工艺还原鳞翅目幼虫形态,植物塑化技术留存植物本真,搭配树脂水体、以石膏构筑山峦,更以剪影灯呈现“植保时光轴”,从人工捉虫到卫星监测,工艺间尽显“精准植保”专业匠心,传递“以科技与文化守护万物共生”的信念,让植保智慧在生态一体化治理中持续绽放活力。该模块由张宇老师指导,参赛学生为郑可、王思媛、袁冬煦、张汪玥、杨敏轩、顾立诚等。


“植物保护专业知识视频制作与展示”模块,主题为“解码蝗灾‘变身’密码,植保科技守护粮安!” 商代即有记载的蝗灾,曾造成“关中大饥,人相食”的惨剧,2020年东非蝗灾更让千万人陷入饥荒。浙江农林大学团队携科普视频参赛,揭秘散居蝗虫变“灾变军团”的科学:高温干旱等环境触发种群暴增,4-乙烯基苯甲醚(4VA)信号驱动聚集,体色转变暗藏色素调控玄机。视频以趣味比喻和生动动画化抽象为直观,更展现我国“监测-预警-防控”全链条技术,实现蝗灾“不起飞、不成灾”的卓越成就。该模块由尹晓辉老师指导,参赛学生为欧阳欣晨、王佳瑶、徐帆等。
“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动画制作与展示”模块,主题为“红火蚁信息素防控方法”。红火蚁作为入侵物种,已扩散至我国诸多地区,不仅危害作物与公共设施,更因繁殖力强、缺乏天敌严重等因素,威胁生态安全。但目前大众对其认知不足,因此我们依托本校“红火蚁告警信息素”的学术研究,希望通过动画打通“科研成果和大众科普”的壁垒,让晦涩的植保知识走进更多人。这份动画是我们用专业知识服务大众的尝试,希望能为未来的植保科普贡献一份力量!该模块由王倩老师指导,参赛学生为胡依婷、郑可、蓝宋麒等。
本次大赛的主题呼应了学院“至诚于农,耕道为民”的精神,彰显了我院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展望未来,学院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为目标、强农兴农为己任,培育一代代胸怀远大理想、挚爱植保事业的优秀学子,深耕学科特色优势,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坚实植保力量。
图片/植保专业参赛师生
文字/张宇、张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