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学生视野,熟知专业特点,理解种子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9月27日,学院党委书记梁卫玲、专业负责人赵向前、班主任胡鑫和代丽萍带领第一届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全体新生,前往浙江省农科院玉米和特色旱粮研究所、嵊州良种繁育场、嵊州农科所开启沉浸式的专业实践教学第一课。
东阳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赵福成所长、韩海亮老师带领师生参观了玉米、小米、高粱育种基地,详细介绍了自交系的选育、杂交组合测配、品比、区试等玉米育种整个过程,示范了自交套袋、授粉,讲解了防止外来花粉的污染、确保种子纯度核心环节,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一耐心解答。

在水稻博物馆,徐菁菁所长对水稻起源、分类、我国水稻的3次育种革命、稻作先驱、杂交水稻的发展、绿色防控等知识做了详细介绍。从万年上山到粮食满仓,从高秆低产到优质高产高抗超级稻,从刀耕火种到科技赋能,从丁颖到袁隆平再到成千上万的育种人,无一不体现了农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

走出博物馆,一望无际的金黄呈现在眼前,长江中下游12个省份521个水稻新品种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籼稻、粳稻、籼粳杂交稻、再生稻、种质资源、镉低积累品种、绍兴本地特色水稻,琳琅满目。每个品种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但都承载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光荣使命。

看着高温下忙碌的育种工作者一顶草帽、一双胶鞋,湿透的衣裳,黝黑的肤色,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育种人"汗滴禾下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有多么不易;领悟到是一辈又一辈的育种人追着太阳,南来北往,用汗水打造着中国种业的芯片,锻造出了科技创新、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别开生面的专业第一课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感受到了育种人的脚踏实地、顶天立地,深刻认识到了生物育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将牢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努力学习,点燃种业报国的青春火种,为我国的种业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戴栩敏、程想想、周俊瑜、何寒睿、施文斌
图片:胡鑫